代币迁移:对加密持有者的隐性威胁

代币迁移:对加密持有者的隐性威胁

由英语翻译

当你在购买前仔细审查某个代币的智能合约,确保它不包含允许任意更改规则的机制时——你已经做得很对了。但所有这些尽职调查仍可能毫无用处。

有时,项目团队会宣布一次代币迁移——将他们的代币迁移到新的网络、新的协议版本,或仅仅迁移到一个新的智能合约。事情就是从那时起开始变得有趣。

乍一看,迁移可能看起来像一次无害的技术更新。实际上,它常常成为在不征得持有者同意的情况下彻底改写游戏规则的途径。即便原始合约是不可变的,迁移也允许开发者绕过那些限制。

在本文中,我将带你了解真实的代币迁移案例,并展示它们带来的隐性风险——那些大多数加密投资者从未想到的威胁。

错过期限 = 财务损失

代币迁移最明显的问题是截止期限。当一个项目宣布迁移时,通常会设定一个将旧代币兑换为新代币的时间限制。错过那个期限——你的代币可能会变成数字垃圾。

想象一下:2017 年,你看好当时在以太坊区块链上发行的 TRX 代币。你买了一些,打算长期持有。然后发生了某些事——你因政治信仰入狱、车祸后陷入昏迷,或只是失去了钱包的访问权限。快进到 2025 年:你终于重新获得对资金的控制,却发现 TRON 多年前已经从以太坊迁移到了自己的主网——而迁移窗口仅持续了几天,2018 年 6 月 21 日到 25 日。你必须在 6 月 24 日之前存入你的 TRX,否则就一无所有。

TRON 的案例并不是最糟糕的:最终,该项目为晚期迁移推出了永久服务。但并非每个项目都那么慷慨。TRON 的例子只是表明,任何其价值依赖于开发者持续支持的代币,都可能在一次迁移决定后迅速变得一文不值。

rabbit.io,我们经常看到用户寻求帮助,希望能交换那些已不受支持的旧代币。有时我们能找到流动性并完成交易——这对双方都是胜利。但更多时候,即便是我们也无能为力。

贬值几乎是必然

并非所有迁移都强制要求用户将旧代币交回以换取新代币。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 Maker DAO 所谓的“重塑品牌”(rebranding)为 Sky Protocol。我把“重塑品牌”这个词放在引号里,因为变动远不限于名称更新。由 Sky Protocol 发行的新稳定币 USDS 包含地址黑名单功能——这是旧的 Maker DAO 的 DAI 所从未具备的。这并不是每个用户都会感到放心的功能。不过,没人被强制放弃他们的 DAI 并迁移到 USDS。

治理代币的情况则不同。从技术上讲,持有人不必将旧的 MKR 兑换为新的 SKY 代币。但当 DAI 有抵押支撑并具有内在价值时,MKR 的价值完全来源于其在治理中的角色。一旦旧协议被放弃,这些代币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在 2025 年 9 月 18 日之前,用户可以迁移并按每 1 MKR 得到 24,000 SKY。之后,兑换率每三个月减少 240 SKY。25 年后,通过官方迁移通道,1 MKR 将变为 0 SKY。因此,如果持有人数月或数年无法访问他们的钱包,他们的资产会随时间逐渐消失。

不受欢迎的智能合约功能

在比较 DAI 与 USDS 时,有一件事立刻显现:新稳定币的智能合约包含黑名单功能。这意味着治理该协议的 DAO 可以阻止来自特定地址的转账。

许多用户将此视为红旗。毕竟,离开传统银行体系的全部意义不就是为了避免由别人决定我们何时以及如何使用我们的资金吗?然而,正是这种控制正悄悄通过后门回归。

以 USDT 为例——最广泛使用的稳定币。在大多数网络上,Tether 公司有权冻结地址并阻止交易。但并非所有链都如此。在某些链上,这种权力根本不存在。

比特币现金 SLP 曾是其中一条链。我毫不怀疑,许多在那儿持有 USDT 的用户正是因为它让他们对代币拥有全部控制权而选择了该链。

然而,从 2025 年 9 月 1 日起,Tether 正式终止了对该网络上 USDT 的支持。在此之前,用户被鼓励将基于比特币现金的 USDT 兑换到其他区块链的代币。但那些代币真的等价吗?

在以太坊、Tron 以及大多数其他网络上,USDT 智能合约赋予了 Tether 冻结任何地址转账的权力。当你在比特币现金上购买 USDT 时,你并未同意这一点。但在迁移过程中,你被推向一个含有你从未同意的条件的系统。

是的,仍然有一个网络,在那里 USDT 无法被冻结——那就是 Liquid 网络。但如果 Tether 也停止对其支持,会发生什么?

另一个不便的“升级”例子是 NEO 从 Neo Legacy 网络迁移到 Neo N3。在旧链上,NEO 代币可以在没有任何交易费用的情况下转移。而在新链上,每笔交易都需要手续费。因此,如果有人选择 NEO 正是因为它免手续费的转账特性,那么这一优势就彻底消失了。而旧合约中并不需要修改任何规则。团队只是引入了新规则并宣告旧规则已过时。

在 EOS 改名为 A 以及 IOTA 项目迁移到新区块链的过程中,也发生了类似情形。

KYC

2023 年,发生过一起涉及以太坊网络上封装的 Everscale 代币的事件。Everscale 团队的一家合作公司窃取了 2.12 亿 WEVER(ERC-20)代币。被盗后,Ever DAO 宣布旧智能合约失效并发起了向新合约的迁移。

但要将旧代币兑换为新代币,用户首先必须通过 KYC 验证——这一流程旨在确保迁移的代币与被盗资金无关。窃贼未被抓获,普通用户的体验变成了一团糟。毕竟,当他们购买那些代币时,从未同意过要接受身份验证。

对于拒绝完成 KYC 的用户,团队后来创建了一个流动性池,旧代币可以在该池中换取新代币——但汇率差到更糟,低于 70:1。

被迫切换区块链

代币迁移的另一个令人不快的方面是,项目团队通常会替持有人决定下一步使用哪个区块链。这样的案例很多:

  • 2019 年,Mithril 项目其代币从以太坊迁移到了 Binance Chain。
  • 2021 年,Hydro 项目停用了其基于以太坊的代币,并自动向所有现有持有人空投了等量的新 Hydro 代币至 Binance Smart Chain。

但以太坊和 Binance 的区块链在工作原理上根本不同。当时,以太坊采用的是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共识模型,这意味着任何拥有显卡的人理论上都可以参与区块生成——使审查在实际上难以实现。而 Binance 的区块链则采用了许可型模型。成为验证者需要得到项目开发者的批准。

那么那些在去中心化网络中购买代币、随后被强制迁入一个由少数人控制的集中封闭系统的持有人能做什么?几乎无能为力。他们只能接受新规则。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还有另一个反转:那些 Binance 区块链中的一条,Binance Chain,已实际上停止存在,而以太坊仍然强势运行。那次迁移真的值得吗?

同样的模式在其他地方也曾重演。2023 到 2025 年间,Synthetix 项目在 Base、Optimism 和 Arbitrum 网络上部署了新版本的协议——之后又宣布回归以太坊主网,关闭了所有的 L2 部署。

结论

加密货币的价值并不总是取决于其创造者是否仍在支持它。以比特币为例——自中本聪离开后,比特币的价格已经增长了十万倍。

但如果你持有的代币其价值完全依赖于开发者的持续参与,那么你需要保持警惕。你必须关注项目的每一次更新和公告。如果团队发起了迁移,请记住——这可能不仅仅是一次技术操作。它可能是对你的代币本质的根本性改变——而且并不总是以持有者为利。

如果迁移已经被宣布且你不同意新的条件,你并不必遵循“官方”路径去把旧代币换成新版本。你可以访问 rabbit.io,将你即将过时的代币兑换为我们平台上可交易的 10,000 多种加密货币中的任意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