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门罗币(Monero)网络遭遇了51%攻击。Qubic项目宣称其已掌控了门罗币大部分算力——并通过成功重组多个区块证明了这一点。这听起来令人担忧:毕竟许多人认为51%攻击对任何加密货币都是灭顶之灾。但现实远没有这么戏剧性。正如门罗币案例所示,即使攻击者暂时获得多数算力,也并不意味着网络崩溃。区块链继续运行,XMR价格几乎未跌,一切如常。下面我们将解析51%攻击的实质、为何它并非世界末日,以及历史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简而言之,当一组协同矿工控制区块链超50%的总算力时,就会发生51%攻击。这使得他们能比网络其他部分更快地挖掘新区块。
在正常情况下——当算力分散于众多独立矿工时——每个发现新区块的矿工都会尽快向全网广播。若延迟发布,其他矿工可能在相同区块高度发布不同区块,最终由共识机制决定哪个版本被纳入主链。

但如果某个矿工的算力超过其他所有矿工总和,他们就可以选择沉默。无需立即广播区块,而是秘密构建另一条区块链版本。之后一次性释放更长的链——根据工作量证明(PoW)规则,网络将接受这条代表更多累计工作的链。

这意味着攻击者可以撤销已确认区块。假设你收到一笔加密货币支付——随后发现该交易所处的区块已被链上删除。你的代币不翼而飞,它们回到了发送者手中。
那么51%攻击者具体能做什么?
但必须明确51%攻击者不能做到的事:
归根结底,掌控多数算力并非万能魔法,它仅能重组区块链的最新记录。
回到门罗币事件。Qubic项目通过激励CPU矿工的创新方式(而非暴力计算),控制了门罗币超51%算力。该平台向通过其矿池挖矿的用户发放原生代币QUBIC作为奖励。结果Qubic的门罗币算力份额从5月的1.5%飙升至7月底的25%。8月12日,他们宣布突破50%阈值——四小时内挖出了122个门罗区块中的63个。
他们实际做了什么?执行了深度为6个区块的链重组。未检测到双花或交易审查,仅是证明门罗币的脆弱性。这更像概念验证而非经济攻击。
门罗社区迅速反击:有人对Qubic基础设施发起DDoS攻击,使其算力骤降三分之二,排名从第一跌至第七(至少持续数小时)。虽然Qubic后来恢复多数算力,但恐慌已平息。人们发现并未发生灾难性后果。
门罗币价格呢?尽管预期会暴跌,但XMR仅微跌。事件高峰时期跌幅约7-8%,属于山寨币正常波动范围。次日价格从低点反弹11%。持有者明白这只是暂时性攻击,未动摇门罗币根基。

Rabbit Swap平台也未现异常:门罗币交易量稳定,仍是rabbit.io热门资产。由于每笔交易需12-15次确认,而Qubic未一次性重组这么多区块,兑换速度甚至未受影响。
此事为社区敲响警钟,也像一次"免疫增强":即便"成功"的51%攻击也没想象中危险。但教训依然宝贵:去中心化至关重要,用户应避免使用过于庞大的矿池。
51%攻击并非新鲜事,多发生于算力易掌控的小型区块链。2018-2019年间,Verge、MonaCoin、Vertcoin和Litecoin Cash均遭成功攻击。比特币黄金(BTG)更在2018和2020年两度遇袭,损失超1800万美元。
我们重点分析两个典型案例:
2020年8月,以太经典遭遇连续深度51%攻击,攻击者重组了至少4000个区块,双花金额达560万美元(当时约合人民币3800万元)。
令人意外的是,ETC挺过了危机。更惊人的是价格几乎未波动:最严重攻击期间ETC交易价约6.86美元,仅比攻击前低4%。三个月后,价格甚至翻倍至13美元。如今ETC仍是市值前30的加密货币。
2018年5月,BTG遭遇首次51%攻击,攻击者双花约1800万美元。2020年1月再次被袭,损失72000枚BTG(当时价值72万美元)。
与ETC不同,BTG价格遭受重创:首次攻击后三个月内暴跌60%,第二次攻击后再度腰斩。但项目依然存活——目前市值约1.5亿美元,排名第150位。
这些案例证明:51%攻击虽危险,但鲜有项目因此消亡。关键区别在于社区反应速度和开发者应对能力。ETC开发团队在第三次攻击后24小时内部署防护方案,而BTG至今未完全解决根本问题。
以比特币为例:当前全网算力约500 EH/s。要维持51%算力攻击,按每EH/s日耗电10万美元计算,攻击者每日需投入7500万美元成本。这并非实际支出,而是风险上限——若社区反击成功(如接入新算力或切断攻击者网络),所有投入将血本无归。
正因如此,即便是"成功"的51%攻击往往短暂且影响有限。它们可能引发一时动荡,但最终网络会恢复,长期损害微乎其微。
51%攻击的恐怖传说,远比现实更惊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