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信任理想与当今加密现实

无信任理想与当今加密现实

由英语翻译

Vitalik Buterin 及其同事发布的 《无信任宣言》 正当其时。过去几年里,加密领域发生了如此剧烈的变化,以前被认为不可能的特性如今已被视为再正常不过。看看这些例子:

  • Bybit发布 研究,显示 16 条不同区块链 内置了协议级别的地址或资金冻结机制。早期的加密爱好者会立刻问:“等等,谁有权触发这些?区块链有管理员吗?”如今无人眨眼。有人能够管理区块链的想法已不再被视为荒谬。
  • 许多金融服务自称为“非托管”。钱包与支付工具(Tangem Pay、Payy Card)、交易所(Paradex、Aster)宣称使用它们的产品不涉及托管式存储。但现实是,你是在将资产存入由服务运营方控制的智能合约或桥接中。你并不真正对你的资金拥有独立控制权。
  • 一个典型例子是 Hyperliquid 交易所的 POPCAT 事件。当团队发现漏洞时,他们 关闭了 Hyperliquid 与 Arbitrum 之间的桥接。这立刻导致用户在 Hyperliquid 链上持有的 USDC 无法提取到其他地方去兑现。无论区块链多么去中心化,如果其主要资产之一是无法解封的封装代币,该链的意义就会丧失。(当然,你仍可在 rabbit.io 上将 HyperEVM USDC 兑换为其他加密资产——但前提是市场相信桥接关闭只是暂时的并会很快修复。)

简而言之,读一读 无信任宣言。不时重温这些原则是值得的,以便我们保持清晰的方向感。